大多数父母为孩子竭尽所能,但在亲子互动中总是失败。很多时候,前一秒,我还在告诫自己要尊重孩子的意愿,用情感和理性的方式跟孩子说话,下一秒,因为孩子的表现没有达到预期,我立刻勃然大怒。.
然而,愤怒只能在某些时候减轻一个人的情绪负担,而对事件本身却无济于事,而且往往会给亲子关系带来伤害。遭受这种困扰和尴尬的父母该怎么办?心理咨询专家建议如下:
当你后来后悔自己变成了一座活火山时,不妨耐心回忆一下那些对孩子发火的事件,你会发现大部分都是小事,没有什么破坏性。你情绪爆发的最大原因通常是你作为父母、监护人和向导感到受到威胁和挑战。
假设你告诉你的孩子蜡笔是用来画画的很多次,他们一直把蜡笔放在嘴里,对你咯咯地笑。你显然会感受到这种反复不服从的不快,然后采取没有耐心的粗鲁措施。这是一个很好的迹象,当父母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时,他们很少将孩子视为平等相处的“人”。并且总是像将军对士兵,教师对学生,不知不觉地进行着带有指挥元素的自上而下的教育。而如果孩子不听话,就会感到生气。
此外,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也是生气的主要原因之一。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完成自己未完成的遗憾,比如要求孩子在学校表现出色,通过课外班学习更多的才华,考上名校,热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功,以及仅使用这些作为成功。唯一的标准是,一旦孩子的表现没有达到预期,他也会因为失望而生气。这往往还包含着对未完成的教育和教育失败的遗憾,因此更容易将愤怒归咎于孩子。
也有一些父母已经脾气暴躁。他们从小在家里学到的教育模式是,父母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是不挨打骂就不行,父母之间的交流总是吵架。当我有了孩子,我会像葫芦一样对孩子重复。
为生活琐事而苦恼的父母,可能因婚姻、工作、债务等问题未解决而情绪低落,或正处于更年期或身患身体疾病导致情绪波动,子女不听话时而“惹事”,也很容易被触发。
在这些导致父母情绪失控的原因中,无论是父母没有意识到,还是已经意识到但仍无法控制,问题依然存在。长此以往,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恐惧和怨恨,形成缺乏自我认同的回避型人格,无法更好地与他人交流,无法在社交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,或者干脆表现出对父母的极度仇恨。家长如不管大小事。都盲目抗拒,拒绝与父母沟通,发生肢体冲突,甚至离家出走。
我们总能发现,一家人的风格和习惯惊人的相似;同时,我们也发现,很多家长在肆无忌惮地释放负面情绪和修身养性的同时,仍然要求孩子听话懂事。
善意的父母必须是那些行为有自制力并能以身作则的人。在对待孩子的时候,我们应该尊重、诚实、克制和宽容。
尊重孩子是独立的个体,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。从孩子有与你交流的能力,有了独立的个体意识的那一刻起,你就必须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,告诉自己孩子不一定要听你的,有时你需要听取孩子的意见.
诚信对孩子的承诺和承诺必须及时兑现。只有父母信守承诺,孩子才会成为一个诚实的人。如果因为其他事情耽误甚至不得不改变,你应该真诚地向孩子道歉并做出补偿,否则在伤害孩子的心的同时,也会让孩子学会走回头路。
克制如果父母和平而有礼貌地与孩子讨论问题,孩子也会学会优雅地举止。摔桌子的交流方式,只会换来孩子摔门而去的回应。当然,并不是每次与孩子发生冲突时,父母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绪。当你感觉自己要爆发的时候,可以选择隔离——离开现场,找个安静的地方单独呆一会儿,等你冷静下来再解决问题。
宽容对孩子更温柔,留下在爱中成长的印象。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内心会很丰富。当孩子违反既定的行为界限,必须受到惩罚时,父母的态度只能严厉而不是激烈。事后也要温柔地告诉孩子,惩罚是因为他们犯了错误,而不是因为父母不爱他们,让孩子懂得宽容和自律。
同时,为了提高修养,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也很重要。毕竟,谁都不想看到突然爆发的自制力。积极的生活方式、充足的睡眠、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,可以让人感到精力充沛和快乐。请记住,为了让孩子在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帮助,父母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提高,用自己的自制力为孩子的进步打下基础。